運動猝死的原因有許多,這份美國運動傷害防護協會立場聲明中提到的疾病,部分在競技運動場上較少遇到,但由於近年來 AT 開始走入高中校園,也有不少身兼體育老師的夥伴們在學校協助照顧學生時,可能面臨到這些潛在的疾病。即便照顧的對象不是運動員,也無法確保我們不會遇到這類致死性高的狀況。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提供AT與其他參與運動員健康照護的夥伴一份針對運動場上常見的「運動猝死」原因的預防、篩檢、識別、治療與安全回場指南。
根據統計,運動場上常見的運動猝死原因有「心臟疾病 (Cardiac conditions)、頭部傷害 (head injuries)、頸部傷害 (neck injuries)、運動型熱中暑 (exertional heat stroke)、運動誘發鐮刀型血球症 (exertional sickling)、氣喘 (asthma)與雷擊、糖尿病等。
運動猝死的原因有相當多種原因,本系列文章所討論的運動猝死因素只限定於以下十種:
- 氣喘
- 重大腦部傷害
- 頸椎傷害
- 糖尿病
- 運動誘發之熱中暑
- 運動型低血鈉症
- 運動誘發鐮刀型血球症
- 美式足球運動中的頭部撞擊
- 雷電擊
- 突發性心搏停止
註:由於運動誘發鐮刀型血球症較好發於黑人,在台灣的臨床案例不多,,此本系列文章將省略討論。
身為第一線的 AT,應針對以上各種因素建立個別的緊急醫療行動計畫 (emergency action plans , 簡稱 EAPs)延伸閱讀:運動場上的不測風雲,你做好準備了嗎?。由於多數的工作場合並無其他運動醫學團隊 (例如 EMT 或醫生),緊急醫療行動計畫中就必須納入教練與體能訓練師,共同處理緊急狀況。
緊急狀況發生時當 AT 無法及時趕到現場或因等待救護車,而造成延誤急救的情況,都可能危及運動員的生命。 因此教練都應該接受基本的急救訓練,其中包含心肺復甦術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與體外自動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的使用。
本系列文章從運動有益但卻又要小心監控的「氣喘」開始介紹。
在台灣,因為「自然淘汰」的機制,似乎到大專和職業運動員等級遇到有氣喘的運動員機會不多,但在推動全民運動熱潮下,有越來越多大小朋友投入運動中,照護愛好運動者的我們自然不能輕忽運動中氣喘管理的議題,其實世界體壇有不少有氣喘的優秀運動員,例如足球明星貝克漢,其實只要監控得當,有氣喘病史的運動員在運動表現上並不會有太多的限制。下文將介紹如何管理運動場上的氣喘議題。
氣喘 (Asthma)
氣喘之預防與篩檢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 在訓練前的身體檢查 (Pre-participation Physical Examination) 時,就必須藉由身體檢查與病史紀錄,篩檢出氣喘或疑似有氣喘的運動員。B
- 有氣喘病史之運動員必須在參與運動前完成完整的熱身,以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性,同時也減低氣喘症狀加劇的可能。B
- 教育氣喘運動員適當的用藥時機 (運動前使用氣喘藥物可降低運動時發病的機會)、使用肺活量計量器 (spirometry devices) 以及認識容易誘發氣喘的因子、辨識徵兆與症狀,並且配合監控測試與藥物處方的使用。C
氣喘之辨識 (Recognition)
- 醫療人員必須對氣喘發作的徵兆與症狀有所警覺。比如運動員出現
- 疑惑 (confusion)
- 出汗 (sweating)
- 昏昏欲睡 (drowsiness)
- 第一秒用力吐氣容積小於正常值的 40%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 FEV1)
- 低血氧濃度 (low level of oxygen saturation)
- 開始使用輔助性肌肉呼吸
- 呼吸哮鳴聲 (wheezing)
- 發紺 (cyanosis)
- 咳嗽
- 低血壓 (hypotension)、
- 心搏徐緩或加快 (bradycardia or tachycardia)
- 精神狀態改變 (mental status changes)
- 失去意識 (loss of consciousness)
- 無法正躺
- 無法連續說話
- 異常躁動
- 或是其他可能誘發氣喘發作的因子。A
- 疑似有氣喘的運動員皆必須在休息、運動及運動場上,接受肺活量計量器 (spirometry devices) 測試,以評估整體的狀況。B
- 使用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 (inhaled bronchodilator) 後,「第一秒用力吐氣容積數值增加≧12%」也可以作為評估氣喘的指標。
氣喘之治療 Treatment
- 急性氣喘發作應立即使用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 (short-acting β2-agonist) 減緩症狀。一般來說在5-15 分鐘內就會發揮作用,如果使用三劑後 (1 小時後) 症狀依然沒有減緩應立即送醫。A
- 吸入性類固醇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或白三烯抑制劑 (leukotriene inhibitors) 可預防及控制氣喘病。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 (long-acting β2-agonist) 可與其他藥物共同使用控制氣喘。B
- 氣喘發作時,供應氧氣 (Supplemental oxygen) 可以協助恢復血氧濃度。血氧濃度需至少維持在 92%。B
- 肺功能必須以尖端呼氣流量測速計 (peak flow meter) 監控肺,數值須至少達到基準值的80%以上方可參與訓練。B
- 若可能的話,運動員應盡量遠離會誘發氣喘的環境(如菸或過敏原)。C
- 有氣喘病史的運動員,其運動應由低強度的有氧開始,在漸增強度的過程中必須監控是否有氣喘發作的徵兆。C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影片,一位美國的職業運動員分享他與氣喘共舞和鼓勵受氣喘所苦的小朋友的影片,很短,但很溫馨:)
註:此文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防護員 張雅婷 共同編修
參考資料
Casa, D. J., Guskiewicz, K. M., Anderson, S. A., Courson, R. W., Heck, J. F., Jimenez, C. C., … & Walsh, K. M. (2012). 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preventing sudden death in sport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47(1), 96-118.
圖片來源:
https://www.healthproductsforyou.com/c-peak-flow-metersspirometers.html
https://www.theodysseyonline.com/asthma-in-athletes-life
延伸閱讀:運動場上的不測風雲,你做好準備了嗎?
[…] 運動前氣喘運動員必須完成完整的熱身,以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性,同時也減低氣喘症狀加劇的可能。延伸閱讀:運動常見的「運動猝死之預防」系列文:氣喘篇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