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針對「如何在資訊爆炸下選擇新工具」的延伸思考打破肌內效傳說文的延伸思考 – 新工具,如何選擇,今天這篇我想給運動防護員們一些建議,讓我們一起學習
當面對當研究推翻你手頭正在用的工具時,認真消化完文章,一覺睡起來又要面對選手教練,他要我貼肌內效,我要貼與不貼的兩難該怎麼辦?
這篇其實來自一位運動防護員朋友現在面對到的難題,他說他剛接到了一個演講邀請,對象是教練,但主題是要講肌內效的使用,他說,他翻看了目前有的整合性分析研究,沒什麼證據證明肌內效有其聲稱的功效(延伸閱讀肌內效 or 肌能貼布有聲稱的這麼神奇嗎?),覺得真的不知道是要跟教練們講什麼(這位防護員其實已經有答案了,跟我接下來要說的不謀而合)。
讓我們來突破盲點~
「沒有效果」,也是個有價值的答案
有做研究經驗的可能對這句話不陌生,這樣的概念應用在臨床決定上也通用,其實不諱言,許多市面上不斷冒出來的新穎玩意,都是要先風行一陣子,然後研究者發現好像有好好設計個研究檢視熱門玩意的必要,研究才會跟上,一直到有足夠品質好的研究產出後,才比較能彙整出答案來,而這時無論是說某某東西無效或有效,對臨床應用都有極大的價值。
若是研究有效,或是要怎麼樣做,會更有效 ,那臨床工作者就可以根據研究的建議調整,讓效果與幫助更為顯著。
但若是研究說無效呢?我們先「假定這些研究的品質都是很好的」,證據力足夠,甚至是證明不僅沒好處,還會有害,那麼你要感謝師父,別花時間做了白工,還不小心讓選手狀況更嚴重。
注意,我說「假定這些研究的品質都是很好的」,因為每個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限制,也會有許多研究者的假設與個人偏見(bias)影響最後你讀到的研究結論。尤其是不是每個人都受過研究法的訓練,要批判研究的品質並非是忙死了的臨床工作者有時間或是首要要做的事,此時學校的教授與學者就扮演協助篩選資訊,去蕪存菁的角色。(但我還是要說不要太相信所謂的專家!)
看看那些研究受試者、介入的治療和評估成效的指標跟你一樣嗎?
簡單來說,就是你面對的是一個受傷運動員,你們共同的目標是讓因為受傷後導致的肌肉控制改善,然後你做了某個介入後會讓運動員做2小時的運動,但是你看了說這個介入無用的是測試健康沒受傷的人,想當然爾也沒什麼神經肌肉控制的問題,然後實驗介入只有10分鐘,然後他結論是說,「某某介入對改善肌肉控制沒有效果」,那麼他的結論就不能應用到你的臨床決定裡了,因為你面對的對象和你的介入跟他截然不同。
實證醫學,不是只是靠研究數據做臨床決定
如同上圖,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有四個大要點(有的資料是三個):
- 臨床資料與其他外在的狀況(Clinical data and circumstance)
- 病人的喜好與反應(Patient preferences and actions)
- 研究證據(Research evidence)
- 臨床工作者本身的專業與經驗(Clinician’s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
再次引用我現在所上一位老師的話
「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不是要我們用研究來做有效或無效的二分法,而是用現有最好的資訊與證據,在臨床工作者現有的資源與能力下,做出對被服務的對象最好的臨床決定。」
這可以講得太多,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專門寫實證醫學在運動防護領域的應用,這裡我只想傳達一個概念,研究證據告訴你某某介入有效果,但是你根本沒經費買,或你的運動員很排斥,或是你並沒有很精熟那個技術,那麼你的臨床決定應該考量上述種種,或許找找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反之亦然,當研究告訴你某某介入還不大成熟,我用我比較熟悉的ACL傷害預防訓練計畫做例子,說實話,有效沒效,怎樣才最有效,什麼內容最好,現在研究還沒個定論。
但是你就不做了嗎?
不,那只是臨床應用上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成效才比較有可能出現,那麼身為預防第一線的防護員,你如何將實證醫學其他面向的資訊搜集好,列出實行ACL傷害預防訓練計畫的困難點,然後嘗試一一克服,正式你發揮臨床工作者本身的專業與經驗的價值
總結一下
-
當你的教練和選手跟你要求要做什麼時,請大方的衛教他,無論一個工具有效還沒效,正確的資訊傳遞,是最有價值的部分。
-
研究數據不是做臨床決定的全部,臨床資料與其他外在的狀況(Clinical data and circumstance)、病人的喜好與反應(Patient preferences and actions、研究證據(Research evidence)和臨床工作者本身的專業與經驗(Clinician’s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都必須加入考量,選擇一個最眼前這位運動員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最後我想說,「善用可信度高的資料」,協助你選擇是否要繼續花時間金錢投入在它上面。「善用資源」,讓有受過檢視研究品質訓練的人來與你一起解讀訊息,讓躺在雲端的學術研究,轉換成對臨床應用有價值的資訊,讓你在工作或是衛教時,對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更踏實。
圖片來源:https://blogasiainfo.com/2014/…/13/where-do-we-go-from-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