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 「問吧!AT」版上有個問題,問到對於準備運動防護員考試的建議,這其實也是個老問題了,尤其是術科考試的部分,對於許多考生來說是個相對備感壓力的部分,一直以來也陸續有人問我,過去我的回答也有些零碎,今天就來寫篇文章整理我對於準備考試的建議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讀書方法,以下的建議僅是我就個人經驗彙整出的建議。
我將準備運動防護員術科考試分成三個階段「實習時、考試前、考試當下」
實習時
過去有人問我當時怎麼準備術科考試,我的回答是「我沒特別準備耶!就去考試了」。
對,就是個很討人厭的回答 I know,但當我有一年因緣際會幫學弟妹籌組考試讀書會,我認真思考自己真的是沒有準備就去考試嗎?當然不是的,而是我在兩年的實習遇到五花八門的問題,累積了我對臨床實作一定的掌握程度,加上當時還是個沒有臨床指導的時代,面對每天嗷嗷待哺尋求協助的運動員,實習後就是抓緊時間翻閱資料,或是追著老師問問題,所以當時術科考試出現的腦震盪評估、肩關節復健、腰椎傷害等等,都是我當時不久前工作每天在做的事,考試時就把他們演示出來就好。
當身份慢慢轉為老師(或指導者)後,我也能夠理解學習並非只是等待學習的機會出現,尤其在實習時間有限時,學生是需要「製造學習機會」的。至於如何自製學習機會,還在這個時期的運動防護生們,不妨參考以下的建議。
「基礎很重要、基礎很重要、基礎很重要」
真的很重要,所以請跟我一起說三遍,實習時很常遇到,當一個選手對你尋求協助時,發現,解決問題需要的資訊(知識)好像學過,但是怎麼感覺像上輩子一樣遙遠,不然就是修那個課時翹課或考試想說過就好(姊也當過學生啦!),當時硬背起來的早忘光了,所以,請只要有感覺不是很確定的東西,請立刻筆記下來,不求甚解回去把塵封已久的書和筆記拿出來再讀幾回。
若是想找相關教科書找資料,可以參考想強化自己嗎: 運動防護相關書單
「第一次遇到不會沒關係,但是要確保自己下一次就會了」
學習面對挫折感,永遠是人生的重要課題。
我記得在美國實習的第一週,我遇到了氣喘發作的選手,當時我不知如何幫這位運動員,再加上語言障礙,還好一旁高年級的實習生立刻接手,找到他的藥物,引導他使用和調整呼吸,那一次我相當挫折到掉淚,覺得怎麼會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同樣有留學經驗的朋友就告訴我這句話,「第一次遇到不會沒關係,但是要確保自己下一次就會了」,所以我就收起挫折感,去找了那位當時接手的實習生,請他一步一步地教我如何處理。
在分秒必爭且高壓的運動場域,實習的過程難免會遇到許多類似的情況,大家不妨將這句話放在心中,收拾自己的情緒,將挫折轉換成學習的契機。
認真觀察臨床指導 AT 工作的每個細節,尤其是「下決定」的部分
惡魔總在細節中,例如,你真的認為臨床老師在看運動員訓練時都在發呆沒事做嗎?你可以問問,他都在觀察什麼?
多數 AT 的眼睛就像自動監控機,隨時都在注意有沒有哪個選手出現狀況,動作開始不協調或眼神無法專注可能疲勞了?此時他可能在思考如何跟教練溝通提早先休息時間,或是他在觀察受傷剛回場的選手狀況、選手的流汗狀況,是否需要提醒補水等等。又或是你會不會好奇,評估完後,為何他認為問題可能是 A 不是 B?上場或下場?為什麼轉介?轉介給誰?
這些都是實習學習最精華的部分
「掌握問問題的學問」
台灣教育的文化並不鼓勵發問,有時是被提問者會有莫名的被挑戰感,認為對方是否質疑自己的專業,另一方面,提問者也擔心自己的問題被放大檢視,不由自主的想別人會不會覺得自已問的問題也太簡單了,也要問!
在這樣的文化下,相信應該不少人或多或少也曾有過誠心問問題,卻被打回來的經驗,久了就把嘴巴閉上。這樣其實很可惜,因為剝奪的不只是你自己學習的機會,也讓被提問者沒機會成長(可以學我一樣永遠都很白目的發問)。
記得,問問題的本身是應該被鼓勵的,有任何不懂的,就應該問臨床指導 AT(或帶回去跟學校老師討論),但前提是要帶著「你的想法」來問問題。我與幾位差不多年紀的臨床指導聊過,他們傾向用問題引導實習生思考,比方說「這個問題很不錯,那你怎麼想?」此時,若是你有先讀過書,但有一些不確定卡住的部分,不妨大膽地將你的思考脈絡敘述給臨床老師聽,讓他協助你抽絲剝繭,梳理邏輯,臨床老師也可以藉此了解你比較不熟悉的環節,製造更多學習機會給你。
不要只求答案 ,知道 why 更重要
請「複雜化」眼前的問題
當遇到臨床問題時,利用它去思考延伸問題,例如你遇到個肩夾擠的選手,或許你的臨床指導因為當下時間的限制,必須只做症狀處理,或是他長期經驗累積,只聽聽主述,做幾個 special tests 就有方向。但,實習生你要整套都會*,為什麼會夾到?什麼專項動作?哪些肌肉包含在這個動作?肌動學?神經控制?運動力學?動力鏈上其他的問題?最基本的評估,主述、視診、觸診、ROM和肌力測試有什麼要做?傷害紀錄表我會填嗎?
這些,不只是術科考試的重點之一,也是完整評估不可或缺的。
*這裡不是說有證後就不需要!
「為 recovery 的每個分期做準備」
從過去考試的急救部分已被將 EMT 證照列入考證標準取代,但是急性期的衛教、輔助工具使用(例如拐杖),一直到回場前的功能性訓練,整個到運動員順利回場的過程,都是實習生要抓緊機會在實習時學習的。
但是,礙於常常運動員都還沒完全恢復,就被教練要回去了,實際做完完整的回場前訓練的機會不多。因此,常見到的是實習甚至是學校教育會偏重在準備復健運動,但這應僅是 AT 工作的一小部分(我甚至是認為若資源許可,應該要交給在這個部分更為專精的物理治療師來做,之後再與 AT 交接做功能性與專項回場的部分),在現實條件上沒辦法提供給實習生足夠的回場訓練時,實習生不妨可以找臨床指導 AT 討論,請他分享過去他做的個案報告,或是搜尋 case study,然後跟老師探討,如果實際真的要做會是長什麼樣貌。
Again,傷百百種,每個運動項目的需求也不同,掌握好組織癒合、肌動學、運動力學、運動處方和體能訓練等基礎知識,就能依照運動員的需求調整課表,自然在術科考試時也能就現場的器材發揮創意,設計運動介入。
「運動防護不是只有骨骼肌肉傷害」
你實習的隊伍必然有特殊性,比方說體重分級項目會有的降體重議題與脫水,室外項目的熱疾病議題(和脫水甚至是空氣污染),技擊項目的腦震盪與脊椎損傷議題,耐力型項目的賽前中後的營養補充、熱量不足和疲勞性骨折等的議題,許多健康管理與預防傷害的策略都是實習必學的精華。
抓緊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除了臨場指導AT,多與教練和選手對話也是了解專項需求和找尋臨床問題的好方法,也可以協助你更接地氣的為未來進入職場做準備。
「有系統的紀錄自己的成長,並對教授們提出建議」
將每天遇到的問題和學習點紀錄在實習小本上(如果你學校沒有就自己準備一本),這個本本除了是你與臨床老師對話的媒介外,也不妨當成是對學校學科學習的檢討,將你在實務現場看到,認為「學校應該要教,或是跟上時代部分」,帶回去給學校老師,督促教學端更新教學內容,讓未來的實習生銜接實習與進入職場更順暢。
篇幅意外的有點長,關於考試前夕與考試當下的準備,下回待續。
延伸閱讀:想強化自己嗎: 運動防護相關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