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看到臉書上有朋友轉貼了一位美國的學者 Dr. Hewett 的文章,文中提到運動員ACL術後回場時間是否應該延長到兩年。滑到下面的討論串,除了對這個建議感到訝異外,有些人質疑提出這樣觀點的研究者是否是因為對體育領域生態不了解才會提出這樣過度保守的建議。
但其實若是是對 ACL 相關研究有點了解的人就會知道,這位學者與他的團隊投入 ACL 相關議題的研究多年,過去也發表了數百篇相關研究資料,對目前ACL預防與復健趨勢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與他的同事 Dr. Nagelli 在 2017 年發表文章 “Should return to sport be delayed until two year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B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onsiderations ” ,就是藉由在 ACL 術後各種面向在不同時間點恢復的情況的研究結果,再加上ACL術後回場後再次受傷率的統計資料,探討到底術後多久重回運動場比較安全。
在這裡我們先停一下,思考「成功回到運動場」該怎麼定義?
醫生說可以開始打球了?
通過專項運動回場測試?
換上運動裝備上場,跟隊伍完成一場常規訓練或比賽?
還是未來的幾年都沒有再受一樣的傷,且運動表現回到傷前水準,不因ACL傷害或手術有負面的影響?
對於這些長期關心 ACL 傷害預防與復健的學者來說,最後一個選項,也就是回場後長遠的正向發展是他們在意的指標,這也與照護運動員身心永續健康狀態的防護人員的終極目標相符。
回場後長遠的正向發展是照護運動員身心永續健康狀態的防護人員的終極目標
在釐清了何謂「成功回到運動場」的概念後,讓我們來看看 Dr. Nagelli 和Dr. Hewett是依據什麼資料提出這術後回場延長至兩年的想法。
術後膝關節生理結構性恢復
這篇文獻探討回顧了許多過去研究,由術後膝關節生理結構性切入,包含有移植物成熟需要的時間、扭傷時伴隨的骨挫傷恢復、本體感覺受器與感覺輸入功能等的恢復狀況等,皆發現以目前的臨床的術後 6-12 個月回場的建議可能過早,因為上述的功能在這個時間點並還沒有完整恢復,這有可能是為什麼回場後再次受傷的風險提高的原因。
術後膝關節功能性功能恢復
他們也從「功能性」的功能恢復狀況切入探討,包含有安全落地機制的神經肌肉控制,和回場後運動表現與落地安全息息相關的股四頭肌恢復速度股四頭肌太強會提高前十字韌帶傷害風險?誤會大了!。
與上面提到的生理功能類似,這些功能性的能力在術後一年還尚未完全恢復,根據術後追蹤病人恢復狀況的資料顯示,到術後兩年後平均才達標。
這些所謂「恢復了」的指標,或許對研究者或健康照護人員有意義,運動員或教練並不一定會在意。但若是提到再次受傷率,運動員和教練大概就會同意,要再經歷一次手術、數個月的復健還不知道能不能再爬起來.若是可以,多數人都希望能避免悲劇重演。
以目前的統計來看,ACL術後「年輕且活躍於許多急煞、急轉運動」的運動員是ACL二次傷害的高風險群,開刀腳或健康的對側腳的風險都很高。比例有多高呢?統計告訴我們,這群人(也就是多數防護員們服務的族群)術後一兩年間,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遭受第二次ACL的傷害。比例之高,不容忽視。

當然 Dr. Nagelli 和Dr. Hewett 在文中也討論到,對於年輕運動員本身、家長和運動團隊而言,要將 ACL 術後回場時間拉長到兩年,在實務上有相當的困難度。畢竟這表示運動員將至少要錯過兩個賽季,這伴隨而來的機會損失無法計量。但 Dr. Nagelli 和 Dr. Hewett 也提醒讀者,這個兩年後回場的保守建議並非空穴來風,是依據現有的研究證據與臨床追蹤數據提出的建議。因此他們依舊建議運動員(尤其是二十歲以下的年輕選手)在ACL術後完全回場延後到術後兩年,以減少第二次ACL的高傷害風險。
參考資料:
Nagelli, C. V., & Hewett, T. E. (2017). Should return to sport be delayed until 2 year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B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onsiderations. Sports Medicine, 47(2), 221-232.
延伸閱讀:
[…] Grindem et al. (2016) 他們追蹤的運動員,ACL重建術後5個月內回場的,回去後再受傷的比例是100%。沒錯,這也是為什麼當AT看到有ACL重建術後3-4個月回場的,都忍不住皺眉頭的原因。(延伸閱讀:ACL術後多快回場才安全,兩年?) […]
讚讚
[…] 前十字韌帶術後3個月回場,合理嗎? ACL術後多快回場才安全,兩年?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