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術後3個月回場,合理嗎?

運動員因為過早回場而再次受傷的消息時有所聞,但在追求速成的文化下,還是不斷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不斷在業界流傳,將多快能協助受傷運動員回到賽場作為目標,時不時就會聽到某某運動員剛開完某種手術,沒幾個月就復出的消息,但卻很少人追蹤他們回場後的幾個重要指標,例如

  1. 運動表現真的有恢復到傷前水準嗎?
  2. 是不是回場後沒多久又再次受傷?
  3. 即便手術的地方沒有再受傷,其他身體部位有沒有因為代償而生出其他傷害?

上述的幾個指標都是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運動醫學團隊在回場前再次確認,才能比較安心地讓運動員漸進式回到訓練與參與比賽,這也是為什麼AT在專業養成的過程中,會被教導不應該承諾選手或教練什麼時候就一定可以回場,因為每位運動員的恢復狀態不同,期待重回的運動項目需求也會影響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達標,而這個過程應該是由共同照護的多方專業一起討論,以實證醫學為基礎,訂定過程中的階段性目標,運動員達標後才能往下一階段邁進。

不應該承諾選手或教練什麼時候就一定可以回場

通常是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擔任彙整資訊與是否可以回場的風險評估的重要角色,可惜的是在運動照護實務上,我們卻看到許多時候將受傷運動員推上場的,並非是真正瞭解組織修復和與再次受傷有關風險因子的人,這都讓協助受傷運動員的AT們感到挫折,擔憂運動員會不會不久後又會再受傷,讓之前彼此的努力付諸東水。

最近又聽到有ACL重建術後過早回場的案例,所以這篇我想以我比較熟悉的ACL重建術後回場作為例子,說說到底「及早回場」或是「以#幾個月」這樣的術後多少時間為回場標準是不是安全的作法。

以時間當作回場標準合不合理?


答案是,不合理。

因為如果沒有達到一些安全回場的指標,之後再次受傷風險依舊很高,因此目前最新的建議是臨床上不該再用時間為什麼時候回場的指標 (Meredith et al., 2020)。

臨床上不該再用時間為什麼時候回場的指標 (Meredith et al., 2020)

但時間不重要嗎?並不是的。給予重建的移植物足夠的時間組織癒合,是絕對必須要的過程。

以目前的研究發現指出,在ACL重建術後9個月內,推延回場時間與回場後再次受傷率成反比,也就是說給予選手更多時間好好的恢復,就可以降低之後的再次受傷率 (Grindem, Snyder-Mackler, Lynn Moksnes, Engebretsen, & Risberg, 2016)。

但很重要的一件事是,這樣推延回場時間對回場後再次受傷的幫助只到術後9個月,術後9個月到術後2年間,回場的時間與再次受傷率就比較沒有絕對的關係了,這不表示說術後9個月就可以回場不用再等,因為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關鍵在於是否有達到「安全回場的指標」,這也是現在常見到的多面向回場前測試組合(股四頭肌肌力、單腳跳躍測試和心理恢復的量表等等)。

Grindem et al. (2016) 發現通過測試的回場後只有5.6% 再受傷,但沒通過安全回場的指標的有38% 的人再受傷,幾乎是5每個沒通過回場前測試的就有2個回場後會再受傷,比例極高。

根據 Grindem et al. (2016) 這篇研究的結果,我們知道ACL重建術後過早回場是危險的,必須有足夠的時間讓新的移植物長好長滿,建構有足夠的穩定度,且要通過安全回場測試回場才比較安全。

那ACL重建術後通常什麼時候會通過回場測試呢?


從臨床和研究調查的數據來看,目前ACL重建術後回場的時間多是落在術後6-9 個月,但是這不見得是安全的,因為術後6個月能夠通過回場測試的僅有23% (Webster & Hewett, 2019)。這表示運動員術後組織修復需要時間之外,各方面的生理心理狀態恢復是需要時間的,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重新奠定各種身體素質的基礎,沒有改善落地策略、股四頭肌肌力等與ACL受傷風險因子,急於將運動員推回運動場,給他的僅是可預測的失敗。

急於將運動員推回運動場,給他的僅是可預測的失敗。

Grindem et al. (2016) 他們追蹤的運動員,ACL重建術後5個月內回場的,回去後再受傷的比例是100%。沒錯,這也是為什麼當AT看到有ACL重建術後3-4個月回場的,都忍不住皺眉頭的原因。(延伸閱讀:ACL術後多快回場才安全,兩年?)

ACL重建術後過早回場只是讓AT們頭痛的冰山一角,ACL再斷了頂多再重開,但是許多時候AT們面對的是更嚴重的運動傷害,例如腦震盪和脊椎相關的傷害,當受這些傷的運動員在還沒有恢復前就被拉回場上,無論是因為教練團、家長或是選手本身願意承擔威脅生命與終生生活品質的風險,任何受過訓練的運動醫學團隊的專業人員心中必然是極端煎熬,不願看到任何可以被預防的憾事發生。

在尚未有運動傷害回場決策的相關規範前,由非運動醫學訓練背景的人決定受傷運動員可否回場的現況很難被制止。以AT的角度來說,能做的或許就是將風險數據和可能的後果告知運動員,並將一切都紀錄下來,一方面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期盼可以將這些可被預防的失敗,轉換成未來說服與衛教的素材。

參考文獻:

Grindem, H., Snyder-Mackler, Lynn Moksnes, H., Engebretsen, L., & Risberg, M. A. (2016). Simple decision rules reduce reinjury risk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The Delaware-Oslo ACL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0(13), 804–808. https://doi.org/10.1136/bjsports-2016-096031.SIMPLE

Meredith, S. J., Rauer, T., Chmielewski, T. L., Fink, C., Diermeier, T., Rothrauff, B. B., … Lesniak, B. P. (2020). Return to sport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anther Symposium ACL Injury Return to Sport Consensus Group.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https://doi.org/10.1007/s00167-020-06009-1

Webster, K. E., & Hewett, T. E. (2019). 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and Validity of Return-to-Sport Testing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icine. https://doi.org/10.1007/s40279-019-01093-x

圖片來源:https://www.allbusiness.com/hidden-benefits-business-failure-114976-1.html

延伸閱讀

ACL術後多快回場才安全,兩年?

美國運動傷害防護協會立場聲明:預防前十字韌帶傷害 -1

設計ACL傷害預防計畫:美國運動傷害防護協會立場聲明 -2

有效降低 53%前十字韌帶傷害率:前十字韌帶傷害預防計劃

股四頭肌太強會提高前十字韌帶傷害風險?誤會大了!

安排復健訓練課表的關鍵:組織癒合 – 發炎反應期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