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運動防護員 余中綺
編修:黃昱倫 Yu-Lun (Anita) Huang & 周宗燁
預防勝於治療的觀點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運動防護員們面對反覆出現的傷害,是否是我們沒有找到那些真正導致傷害的原因,使得自己做了許多無效處理,無法用「有效」的方法預防運動傷害呢?
本篇想藉由一個每位運動防護員都再熟悉不過的運動傷害議題—內翻踝關節扭傷,作為例子。與大家一起探索,當遇到臨床問題時,能夠如何用系統性的方式,彙整與判斷符合實證概念的資訊。用「有效的方法」幫助運動員,也提升自我價值。
首先,說個故事
某秋高氣爽的下午,一位高中巡迴運動防護員正在防護室排一份一週前踝關節扭傷 (運動員A) 的復健課表,思索著目前組織癒合進行到哪一階段?下一步的課表如何安排?
突然,運動員B一跛一跛的地進來防護室,焦急的說著:「防護員,我剛剛練習時不小心扭到腳了,現在腳踝很痛,我該怎麼辦呢?」
此時防護員停下手邊正在寫的復健課表,腦中冒出了一段獨白:
「運動員B已經是防護室這個月遇到的第三位急性腳踝扭傷;且除了急性受傷外,另外還有運動員C、D、E,有反覆踝關節扭傷病史和慢性腳踝功能性不穩定, 目前為防護室追蹤個案。運動員一受傷就要休息、看醫生、開課表,我只有一個人真的照顧不來。到底能夠做什麼,才能不要一直被動的擦屁股呢?」
上述情境是每位防護員、臨床工作者在職涯中可能都會遇到的狀況,不論是首次、反覆踝關節扭傷或慢性腳踝功能性不穩定。

關於內翻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是防護員在臨床工作上最常遇到的傷害之一,其中又以內翻扭傷較為常見。以下為各位簡單複習一下內翻踝關節扭傷。
如何定義內翻踝關節扭傷呢?根據國際踝關節協會(International Ankle Consortium)聲明,內翻踝關節扭傷為快速機械式負重使足部與踝部急速內翻與內旋而造成外側韌帶組織的傷害。
受傷後,運動員可能產生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度下降等症狀,且也可能面臨到需暫停專項訓練;短至中、長期不等的復健以及後續因損傷造成傷處組織之生理變化等。
針對運動員腳踝扭傷後的踝關節功能檢查想必對防護員們並不陌生,臨床上會進行的評估項目包含患者自覺及防護員、臨床工作者客觀評量,例如視覺疼痛量表、負重程度、腫脹、活動度、韌帶完整性、肌力、步態、姿勢控制等。
關於回場測試,目前對於確保運動員安全回場準則仍無統一,學者專家們建議臨床工作者應持續追蹤及給予運動員踝關節活動度與肌力的復健課表;並加入足踝失能量表(foot ankle disability index)及足踝功能量表評量(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 等問卷;以及增強式與運動專項之功能性檢測。目的是希望運動員的傷處可以恢復日常生活所具備之水準,確保傷處有能力承受競技運動所要求的水準。
遵循上述復健建議,多數運動員能在傷後至少十天回到運動場上。然而,回場後仍有較高的腳踝再次扭傷與存在慢性傷害包含多次扭傷引發的踝關節慢性不穩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的風險,表示可能有部分運動員之傷害風險因子(risk factors)尚未被改善。且依照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是否有什麼內翻踝關節扭傷的風險因子是可以在受傷還沒發生前 (例如運動前身體檢查時) ,就及早辨別出來,即時引入傷害預防的規劃呢?
面對踝關節扭傷過的運動員 –
回場後仍有較高的腳踝再次扭傷,也存在慢性傷害包含多次扭傷引發的踝關節慢性不穩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的風險,表示可能有部分運動員之傷害風險因子(risk factors)尚未被改善。
面對還沒踝關節扭傷過的運動員 –
依照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是否有什麼內翻踝關節扭傷的風險因子是可以在受傷還沒發生前 (例如運動前身體檢查時) ,就及早辨別出來,即時引入傷害預防的規劃呢?
防護員在臨床上除了我們都熟知的傷後處理外,更重要的是以預防勝於治療的角度出發。
延伸閱讀:
內翻踝關節扭傷風險因子
在防護員教育養成及臨床工作累積之專業知識與經驗裡,大家對傷後處理一定都不陌生,但是事實上預防的介入也是重要的,我們要怎麼為運動員安排預防課表呢?首先得先知道這個傷的「風險因子」。
本文透過目前於美國德拉瓦大學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D), Newark, USA) 攻讀博士的周宗燁、台北榮總的林威廷復健科醫師和臺師大的黃昱倫助理教授,於2022年9月出版在中華體育季刊的內翻踝關節扭傷風險因子與傷害預防之建議─系統性文獻回顧,全面整合與分類造成內翻扭傷的潛在風險因子,供各位臨床工作者盡早匡列有「非調控風險因子的運動員或運動項目」,給予更多關注並且編列較多預防預算;也針對「可調控風險因子」,提供明確指引的預防性介入。
內翻踝關節扭傷風險因子與傷害預防之建議─系統性文獻回顧
目的為減少運動員踝關節內翻扭傷之風險。提供臨床工作者內翻踝關節扭傷預防之實證指引。
文獻搜尋與篩選
作者群經由線上搜尋引擎 SPORTDiscus、PubMed、MEDLINE 與 CINAHL, 搜尋 2000 年到 2021 年六月間以英文發表共757篇文獻,遵照PRISMA指南移除重複文章,篩選文獻過程中透過其他資料庫搜索額外3篇,透過標題與摘要審查有44篇符合本篇納入條件資格,經由擷取資料與品質審查,最終共15篇研究納入本篇系統性文獻回顧。
收錄至本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研究,需符合以下納入條件(inclusion criteria):(一)研究需追蹤或調查受試者內翻踝關節扭傷事件;(二)內翻踝關節扭傷之定義須遵循國際踝關節協會發表的規章,或經由醫療人員、專業從業人員診斷之內翻踝關節扭傷;(三)探討內翻踝關節扭傷的風險因子;(四)原創性研究(original study)和(五)人類實驗。
當搜尋的研究為以下類型則列為排除條件(exclusion criteria):(一)非英文書寫;(二)系統性回顧或整合分析。
將研究資料轉譯成「臨床可用資訊」
步驟一:
系統性文獻回顧將收錄的文獻以Meeuwise學者等於2007年發表的「運動傷害動態迴圈模型(dynamic recursive model)」,將運動傷害風險因子分成內在的 (intrinsic)風險因子與外在的(extrinsic)風險因子,請參考圖1。
實務應用概念
- 內在風險因子:
- 運動員個體本身,每位運動員有自己獨有的內在因子或風險。
- 內在風險因子需盡可能地被降到最低,目的為保護運動員參與及適應外在環境時,較不會受傷。
- 臨床上防護員藉由評估運動員的內在風險因子,以找出有受傷傾向的運動員( predisposed athlete)。
- 外在風險因子:
- 運動員本身之外,受到競技運動專項影響使運動員暴露在對應專項的層級、比賽狀況、 比賽環境、護具選擇等。
- 臨床上防護員藉由評估運動員的外在風險因子,以找出易受傷的運動員(susceptible athlete)。

出處 Meeuwisse, W. H., Tyreman, H., Hagel, B., & Emery, C. (2007). A dynamic model of etiology in sport injury: the recursive nature of risk and causation.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Sport Medicine, 17(3), 215–219. https://doi.org/10.1097/JSM.0b013e3180592a48
步驟二:
接著以 Windt 與 Gabbet 學者在 2017 年提出的「運動傷害成因模組(injury aetiology model)」再將內在風險因子分為可調控的(modifiable)與非調控的(non-modifiable)因子,請參考圖2。
實務應用概念
- 非調控的因子:無法或不容易改變的
- 可調控的因子:可以被改變的,因此預防策略會著重在改變「可調控的因子」

出處Windt, J., & Gabbett, T. J. (2017). How do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workloads relate to injury? The workload-injury aetiology model.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1(5), 428–435. https://doi.org/10.1136/bjsports-2016-096040
並依照步驟一與步驟二,將收錄文獻探討的風險因子,依照其特性分類至同一概念架構(construct),統整出內翻踝關節扭傷風險因子分類,請參考表1。
請注意,這裡是這些研究探討,也就是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可能是風險因子的東西,那到底是不是呢?「確認是」與「確認不是」都很重要,也是這篇系統性文獻回顧在「將研究資訊轉譯成臨床可用的實證資訊」的重點!

步驟三:
大家一定常遇到一個狀況,一篇研究說A,另一篇說B的情況。到底要相信什麼呢?該怎麼判定不同資訊的證據力的高低呢?
這篇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研究選擇的方式是,使用「牛津大學實證醫學證據(Oxford centre for EBM 2011 level of evidence)」依據文獻證據力的高低,將風險因子證據力程度進行分類,請參考表2。
EBM 全名為 Evidence-Based Medicine,意思是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強調實證性、重要性、可信性、臨床應用性。對應到學術及臨床上可給予研究人員及臨床工作者在閱讀文獻時理解其研究代表的意義所在。

系統性文獻回顧收錄之文獻依照研究設計以隊列型研究(cohort study)為主,證據力等級歸類在等級III(Level 3)。證據力等級高至等級低依序是 Level I 至 Level V,證據力越高代表實證性、重要性、可信性、臨床應用性越高。
接著彙整系統性文獻回顧收錄各篇風險因子之研究結果,並考量成果之一致性決定證據力等級,如等級A、B、C,請參考表3。
- 證據力等級A:代表臨床應用價值高,強烈建議採用
- 證據力等級B:等級B次之,建議採用
- 證據力等級C&D:等級C與D都為可選擇的、不強制採用,或稱中庸。

看到這裡,各位運動防護員朋友應該對如何將「將研究資料轉譯成臨床可用資訊」有一點概念。
以上內容為這篇系統性文獻回顧的前言與研究方法,我們先初步理解實證醫學的步驟與依據,下一篇文章將會把「內翻踝關節扭傷風險因子」與「傷害預防之臨床建議」彙整成獨立一篇文章,跟各位夥伴介紹彙整後得研究結果與實證指引,敬請期待!
資料來源:
周宗燁、林威廷、黃昱倫(2022)。內翻踝關節扭傷風險因子與傷害預防之建議-系統性回 顧。中華體育季刊,36(3),213-231。https://doi.org/10.6223/qcpe.202209_36(3).0001
延伸閱讀: